澳門居民葉某與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居民梁某是多年老友,卻因借款糾紛打起了官司。蓬江區人民法院荷塘法庭啟動涉僑平臺,運用“法院+特邀調解員”模式,選派特邀調解員進行聯合調解,最終讓一對老友握手言和。
江門作為全國著名僑鄉,跨境訴訟是海外僑胞經常遇到的難題。江門各人民法庭利用“中國移動微法院”和“e訴訟”遠程訴調平臺,開展遠程立案、送達、委托見證、調解、電子閱卷、司法確認等工作,為境外當事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訴訟服務。
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施適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近年來,江門中院以黨建為引領,聚焦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需求,在司法便民上求突破、在訴源治理上抓時效、在普及法律上謀創新的同時,結合地域特點、整合區域資源,致力構建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的“江門樣本”,為鄉村振興戰略、法治基層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結對共建
2013年8月,梁先生的父親因腦出血成為植物人。因父親社??▋鹊目铐棢o法提取,母親年邁多病,姐姐又在外地,如何確定監護人并合理支配父親的財產維持治療成為一家人的頭等難事。
今年1月27日,梁先生向江門開平市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宣告其父親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梁先生作為其父親的監護人管理父親財產和各種事務。馬岡人民法庭承辦法官吳飛燕收案當天審查案卷發現,梁先生的父母當年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遂四處奔走調查取證、了解情況。
考慮到梁先生父親臥病在床需人照料等多重因素,1月29日,吳飛燕審判團隊來到梁先生家主動上門聽證。根據聽證結果及查明的事實和證據,法庭在1月31日作出宣告梁先生父親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并指定梁先生為其監護人的民事判決,從立案到結案僅用5個工作日。
近年來,通過以強基固本為導向的人民法庭基礎建設,江門全市人民法庭的司法水平大幅提升,服務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全面提高。這其中,江門中院開展的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8年,江門中院制定出臺《機關黨支部掛點聯系基層法庭工作方案》,每個庭室支部直接與轄區基層法庭對接,強調以黨建帶隊建促審判,將共建范圍劃定在黨務開展、隊伍建設、業務辦理三方面,強調三者之間是黨建引領、相互促進的關系,并將開展結對共建活動納入黨務工作考核范疇。
除了機關黨支部與基層法庭黨支部“點對點”的共建路徑,江門中院黨組在組織開展司法責任制、繁簡分流改革以及一站式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多元解紛平臺搭建等工作時,均采取中院經調研探索建立試運行后輻射、復制到基層的模式,不但有效推動各項措施的落地,也有力推動了全市人民法庭的同步建設。
創新機制
“400多萬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決定了江門的人民法庭要想提供精準有效的司法服務,服務方式方法必須有所區別?!笔┻m說,江門中院在基層法庭建設中,積極鼓勵全市法庭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各自服務群體需求的司法舉措。
針對城鄉接合特點,蓬江區法院棠下法庭搭建涉農糾紛化解平臺;為及時化解旅游糾紛,臺山市法院在川島旅游區建立旅游巡回審判點,新會區法院與區文廣旅體局聯合設立旅游巡回法庭;為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臺山法院在中心法庭所在地以外的11個鄉鎮設立駐鎮訴訟服務站,開平法院在塘口鎮設立網上巡回法庭,恩平市法院在那吉鎮設立法律便民服務點……
案多人少,是地處珠三角的江門法院存在的難題。江門中院除了按期組織基層干警培訓、交流學習,最大化發揮自身潛能外,還創新機制、借助外力,合力解決基層審判力量問題。
新會區法院大澤法庭建立了以全國優秀法官張松堅名字命名的“張松堅法官調解工作室”,鶴山市法院成立以院長、全國模范法官、省三八紅旗手張海疆主導的“三八紅旗工作室”,并在4個人民法庭建立分室,發揮明星法官效應,有效助力糾紛的成功化解。
聘請調解員、搭建“多元解紛”平臺,是江門法院補強基層審判力量、促進糾紛化解的一大抓手。實踐中,根據所涉糾紛領域,蓬江法院荷塘法庭、鶴山法院龍口法庭均與當地華僑聯合會合作聘請涉僑調解員。全市法院還建立訴前聯調隊伍和特邀調解員名冊,使人民法庭與調解員對接形成常態機制。
共建共享
“我想讓老板給我結了醫療費,但老板不肯?!苯?,四川籍外來務工人員羅某來到江海區外?!靶旁L超市”尋求幫助。原來,在江海區某五金制品公司做點焊工的他,工作時左手食指不慎受傷,花了7000多元醫療費,但因為賠償問題與公司老板發生糾紛。
外海人民法庭收到“信訪超市”反饋后,隨即會同外海司法所等部門介入調解,促成羅某與公司老板達成調解協議。得知羅某對老板是否能夠履行協議心存疑慮后,法庭當即引導他申請司法確認,為這起糾紛畫上圓滿句號。
深化訴源治理,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從化訟止爭向少訟無訟轉變,是江門法院推進基層法庭建設的重點項目。江門中院統籌全市法院特別是基層法庭,積極參與江門市“僑都賦能”“信訪超市”等品牌工程建設,為江門地區基層治理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
各基層法庭立足本地實際和資源,積極參與設立地方“信訪超市”,或向“信訪超市”派駐干警,或直接在“信訪超市”設置“微法庭”,與相關部門協同化解糾紛,進一步推動信訪矛盾糾紛在家門口解決,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新會法院專門打造“村巷法官”項目,組織機關庭室及人民法庭干警下沉到全區233個村,每名審執人員包干若干村,建立“一村一檔案”,每月定期到對接村開展糾紛調解、法律咨詢、普法宣傳等多種服務,與社區(村委)工作人員共建一張網,共同實現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法治網)